关于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书面)

时间:2013-09-01来源:

 

——2013828日在漯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

漯河市人民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

现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审议意见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大经费投入,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各级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2012年,市政府先后出台《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豫政〔2012〕4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漯政〔2012〕94号)和《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漯政〔2012〕112号)文件,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逐年增加,将职业教育作为新增教育财政支出的重点投入领域,统筹安排地方教育费附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从2013年开始,切实落实了地方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2013年当年,预算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附加达到4030万元,占整个教育费附加的35.4%,并针对项目,一次到位,不留缺口。

二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项目资金申报论证监督机制。首先,成立领导机构,确保项目落实。2012年底,市政府成立了职业院校建设重点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各类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每年10月底前,各职业院校向市管理领导小组申报下年度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评审、成员单位会审,12月底由市政府批准,纳入下一年预算。其次,对项目落实实行过程监控。对已经确定并开始落实的项目,从立项、设计、招标、采购、推进、验收等环节入手,把握项目进度,监督资金使用,对完不成目标进度、执行不力、资金使用违规的,终止拨付或收回资金。

三是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稳定投入机制。在项目资金安排落实的同时,市政府从五个方面进行资金投入,确保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稳定。第一,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资金,2013年春季发放免学费资金3013万元,受益学生32589人;第二,发放中、高职院校助学金,2013年春季,共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1879万元,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659万元,受益学生29456人;第三,安排职业教育贷款贴息补助资金,截止目前,已安排1453万元,用于漯河医专和食品职业学院建设贷款贴息补助;第四,安排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奖励资金,今年已经安排355万元;第五,从今年开始,每年安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兼任职业院校专业课老师,解决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双师型”教师不足问题,今年首次安排171万元补贴到职业院校。

四是改革公办职业院校经费供给机制。市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对市属公办职业院校实施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办法,财政在足额保障教职工基本工资、工资附加、基础性绩效工资、离退休费等基本运转支出的基础上,实行生均财政拨款制度。

五是推进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改革。2012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就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提出了具体意见,着手并正在探索公办职业院校公办民助、股份制办学等经费投入新模式。一方面,支持民间资金投资公办职业院校,民间资金投资公办职业院校基础设施的项目,可以纳入重点项目进行管理和奖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中专、临颍县职业教育中心等职业院校已经与企业和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机制,引入了大量的资金、设备;另一方面,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符合相关条件的民办职业院校可享受聘用“双师型”教师财政补贴,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纳入市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管理的,按投资额给予奖补,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院校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银行贷款可由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

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职能

一是政府总牵头,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在职业院校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对服务能力强、校企合作成效突出、办学规模大、质量高的职业院校,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对招生困难、规模偏小且办学特色不明显、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的公办职业院校予以整合。坚持“六路并进”,统筹安排教育、人社、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的职业培训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是政府总协调,整合资源,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继我市医专、食品职业学院分别牵头成立医药和食品2个省级职教集团之后,2012年11月,市第一中专牵头成立了漯河市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2013年3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漯河职业教育集团。两个集团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各项工作开展成效显著、特色鲜明,校企合作企业165家,推进校企合作及服务地方经济项目八大类54项;校企合作调整共建专业28个,课程开发建设27门,合作编写实用教材8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7种;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89个,组织学生实习实训近1万人;对63个单位开展社会培训项目30个计10030人次,技术咨询服务24项210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2个,技术转化项目2 个。

三是政府设机构,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市政府根据我市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充实高校管理机构,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2012年年底,在市教育局专门设立了高等教育科,2013年年初高教科开始运转。高教科具体负责全市所属高等教育办学指导和业务管理,参与制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参与制订和组织实施高等学校布局、层次、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方案,指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四是政府总设计,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水平。第一,实施名牌战略,创省内名牌院校。2012年,支持临颍县职教中心成功申报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2013年,支持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漯河市食品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申报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院校,漯河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源汇区中等专业学校、舞阳职教中心申报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第二,突破现行人事管理模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可按照“定岗不定人”的原则,从企业及社会选调、聘请高级技能人才任教或兼职授课,市财政给予资金补助;第三,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市政府有关部门搭建校企人才共享交流平台,推行校企师资共享,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通过企业投入、捐赠设备、提供技术及校企合股等多种形式,共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第四,涉及职业教育的相关部门每年组织1-2次职业院校学生集中就业洽谈会和校企恳谈会,搭建用工和就业平台,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采取开办“企业冠名”班、对口专业班、定向培养班等形式,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展“订单培养”。

三、严格就业准入,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力度。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不断推动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深入开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17万人,企业在岗职工培训768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686人,创业培训1560人,退役士兵培训487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2385人,开展残疾人培训1570人。

二是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加快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在世林冶金、双汇、银鸽等重点企业自主开展本企业职工技能鉴定,加强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认证,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推行“双证书制度”,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上半年,全市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10132人,其中初级工5399人、中级工3289人、高级工1444人。

三是进一步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在全市范围开展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凡属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优先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用人单位,要按规定责令其限期整改。

四是积极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市政府成立了全市职工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大力实施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帮带、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晋级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推动各类企业建立企业职工培养培训制度,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校企合作、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任务分解,明确部门责任,确保全年开展企业在岗职工培训2.5万人。

五是不断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了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机制。第一,市政府给予优秀高技能人才和荣获“中原技能大奖”的人员表彰奖励;第二,鼓励支持企业开展企业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等符合企业内部发展需要的奖励活动,鼓励企业采取岗位津贴、专项奖励等激励措施,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第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2013年7月,市政府召开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进大会,对优秀高技能人才代表进行了隆重表彰;举办了漯河市首届技能人才节,开展了各类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成长论坛一系列活动,在新闻媒体集中开展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崇尚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农村职教,促进“三农”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阳光工程突出为产业发展服务,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加强与农业项目对接,按照有关农业项目实施方向、重点区域和产业布局规划确定培训对象和分解培训任务。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贴近农民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培训方式,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强化科学文化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努力使受训人员学得新科技、新技能,增强其干事创业的劲头,在农业生产和工作岗位上,学以致用,充分发挥所学知识技能。2012年全市阳光工程培训为10500人。2013年,我市安排阳光工程培训任务10000人。

二是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培训。通过实施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工程、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等工程,开展“千企帮千村”、“村企共建扶贫工程”和科技产业化扶贫等活动,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培训。2012年完成雨露计划培训任务4062人。2013年计划完成雨露计划培训任务3850人。

三是探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新模式。我市农广校系统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重要阵地的作用,把中等职业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加快培养职业化农民。在教育工作中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要,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相结合,与农民家庭经营和自主创业相结合,开设有农业生产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产品营销与储运、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去年以来,按照省农广校制定的招生计划,我市农广校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共招生267人,圆满完成学历教育招生任务。

四是推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根据我市实际,我市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农作物种植技术、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土壤配方施肥等方面内容。去年以来,绿色证书培训共727人。

市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工作作出后,市政府重新审视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尤其是对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四条审议意见逐一进行了研究,明确责任,明确任务,明确政策,明确方法,明确时限,通过一年的工作,我市的职业教育无论从体制、机制上,还是从方式、方法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继续落实好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第一,集中财力办大事。完成漯河技师学院、第一中专的新校区建设项目,完成食品职业学院扩建项目,完成舞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新建项目,完成临颖县职业教育中心与产业集聚区的对接项目,完成召陵区中专的搬迁项目;第二,围绕发展办职教。牢固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念,更加注重“校地”合作,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使职业教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支持者、保障者;第三,形成合力办集团。全方位挖掘校企一体、合作共赢的潜力,力求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全市职业教育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