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报、人大建设杂志刊发陈平理论文章《浅析如何提升调研工作水平》

时间:2014-02-13来源:

 

浅析如何提升调研工作水平

 

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  平

 

调查研究是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推动和促进“一府两院”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大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调查研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调查”是有针对性地了解、摸清事物真相的形式和方法,是感性认识的过程,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对调查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提炼,是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调查”的深化和发展。从人大开展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调查不深入、不全面,研究不具体、不透彻,针对性、指导性不够强的问题。如何提升人大调研水平,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精准选题。调研选题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精心选取涉及本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精心选取社会关注、群众关心、政府应当依法解决的热点问题。前不久,我们对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进行检查评议,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询问,都取得了很好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两个选题都是来自人代会上代表们批评、建议相对集中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为确保评议和询问取得实效,我们制定周密细致的调研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最终形成了切入点准、内容详实、针对性强、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调研报告,为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高质量审议相关问题并形成决议提供重要依据。

学透法规。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形成的调研报告,相比其他部门而言,要求更严密、更准确、更具有刚性。因此,我们要时刻绷紧法律这根弦,按照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掌握有关法律规定,特别是要准确把握、仔细研究调研课题所涉及的有关法律。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法规指导调查研究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用法适当、于法有据。同时,人大工作要处处体现与时俱进,不能因为法无定论就束缚人大工作的手脚,片面地把人大工作视为只能做“规定动作”。其实,人大工作在运行机制、工作环节有许多值得探索、创新、创造的地方,通过调查研究也有许多“自选动作”可以做。另外,在调研活动中,对“一府两院”在工作中的创新、创造也要注意保护、积极肯定,不能以简单地以没有法律依据为由,对一些方面的工作做出不恰当的评论。

摸透实情。事实胜于雄辩,眼见未必为实。要创造条件查实情、摸实底。人大组织调研活动,相关部门往往会安排一些点,这对了解情况很有益处,但不一定都具有代表性、都能体现全局。常言道,眼见为实,但有些时候,由于调研选点的代表性不强,难以掌握面上的情况,很容易得出不准确的调研结论。在调研时要多走多看,要临时、随机挑点看一看,全面、真实地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力避出现“盲人摸象”、“坐井观天”的现象。有些同志下去调研听听讲解、看看汇报材料,就以为深入基层了,就了解情况了,其实不然。要甘当“小学生”,要有刨根问底、不耻下问的精神。不要仅局限于单位提供的汇报材料,要通过多种渠道,真实地了解到群众怎么想、怎么看,深挖鲜活的、生动的、朴实的素材,并体现在调研报告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令人信服。

开阔视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近年来,全国各地人大组织在依法行权及人大自身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同时,多地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等方面,都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一些国家的先进治国理念和成功实践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对此,要广开视野,积极采取“拿来主义”,通过网络、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等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外埠的情况,必要时可有针对性地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成功实践,开阔视野、启发思路,丰富调研报告的内涵,为调研结论的形成提供有力佐证。

深入思考。要善于把通过调查掌握的大量资料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最后形成高质量的报告。陈云同志“交换、反复、比较” 的六字工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要学会像老中医把脉问诊“望闻问切”一样,既要查明存在的突出问题,还要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还要开出管用的“药方”。这个过程是动脑子的过程,要开动思想机器,调动一切细胞,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归纳整理,才会形成详实的报告。

形成精品。撰写调研报告要讲究质量,打造精品,力避三种倾向。一是应付型。有的选题不认真、工作不深入,单纯任务观点,图形式、走过场,问题吃不准,情况弄不透,研究不具体,只能形成一个不像样子的调研报告。二是依赖型。有的依赖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依赖领导修改把关,不开动脑筋想问题,时常陷入被动局面。还有的好人主义思想严重,找问题怕伤感情,提建议怕伤面子,不是从工作出发,不敢触及矛盾,瞻前顾后。三是自卑型。有的对人大的性质地位认识不清,甚至认为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说了也是白说。有的自身工作能力不足,知识面窄,基层情况吃不透,存在问题看不准,解决问题没招数,即使通宵达旦、抓耳挠腮也难以形成文字。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要努力体现“新、高、深、准、实”。“新”就是思想新、观点新、语言新。文字工作无穷尽,要多提炼,注意发现闪光点,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思想,不要故步自封;“高”就是站位要高,有针对性、指导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要站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深”就是要有深度、吃得透、接地气,切忌漂浮在表面,不能像墙上的芦苇一样,头重脚轻腹中空;“准”就是适用法律法规要准,工作定性要准,语言表述要准;“实”就是要反映实情、举出实例、拿出实招。要严肃认真对待每一篇调研文稿,反复推敲、反复打磨,真正形成精品、形成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