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5-12-28来源:

 
——2015年12月24日在漯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栗社臣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2013年11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并做出了《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审议意见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谋划,具体安排部署,狠抓推进落实。及时制定实施《漯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3-2015年)》(漯政办〔2013〕123号),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攻坚工作列入市政府责任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有序进行。今年,在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上,又研究通过了《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调整整合方案》,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目前,按照三年攻坚计划年度目标,2015年度70所义务教育学校达标任务己全部完成,学校达标率为100%。舞阳县、临颍县、郾城区、源汇区4个县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验收,通过国家认定率达80%,处于全省领先位次。
    二、落实审议意见情况
    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列入市定的民生实事,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财力投入,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优化学校布局,促教育资源均衡
    为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城市框架发展需要,2014年3月,市政府制订出台了《漯河市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规划新建中小学31所。同时,结合“两改”(“城中村”改造、旧城区改造)工作实际,为适应居住人口变化,又拟定了17所(其中初中6所、小学11所)学校建设方案。随后,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意见》,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城区中小学校布局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我市严格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建设任务,市发改、规划、土地等部门积极配合,将中小学建设项目列入“绿色通道”,加快教育项目的推进落实,目前在市区已建成中小学10余所,改扩建20余所,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资源均衡。临颍县、舞阳县也大力推动学校建设项目,今年,分别建成了临颍颍北学校、舞阳育才学校,秋季已开始招生。
    (二)加大投入力度,促办学条件均衡
    一是切实落实县区政府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到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连年实现法定的“三个增长”。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中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确保各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
    二是市政府专门设立200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金,每年依据督查结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进行奖励;对于完成学校达标任务较好的县区奖励80万元,对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验收和国家认定的县区再奖励100万元。2014年,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完成较好的临颍县、舞阳县,郾城区、源汇区和开发区,奖励现金500万元。
    三是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工程。2014—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配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以及乡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进一步提升农村和乡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四是认真落实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市校舍维修改造共投入资金1.4亿元,改造校舍面积17.6万余平方米,改造项目学校160余所。
    五是实施奖补和鼓励政策。市政府即将出台《市区中小学建设以奖代补实施意见》和《关于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教育的若干意见》,对规定时间内符合标准的新建中小学,按照鼓励先行,早建重补的原则实行奖补。同时对在漯河投资办学的民办学校,按照办学规模给予一定资金奖励。
    (三)深化教育改革,促教育质量均衡
    一是探索联合办学模式。今年以来,市政府多次开展教育改革议事会,研究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调整整合事项,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推进教育质量提升,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经过统筹谋划,充分研讨,10月1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调整整合方案,方案提出设立漯河五高南校区初中部,合并市实验中学和市八中,将西城区新建小学划归市实验小学。通过调整整合,进一步促进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打造更多优质名校。
    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开展教学研讨会、质量分析会、优质课大赛和送教下乡等活动,着力促进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均衡。
    三是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组织开展中小学“管理规范年”活动,引领全市中小学进一步增强现代教育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市直初中试行名校带弱校教育均衡化改革,在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上结对帮扶,结对学校之间合作开展教改教研,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最美校园”、经典诵读、科技创新评选等活动,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特色示范校,着力打造一批魅力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提升薄弱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办学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根据城市建设和生源变化,对学区进行合理的动态调整,科学划定招生服务范围,确保适龄儿童依法按时入学。严格落实招生政策,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数和班额,发挥普通高中招生杠杆作用,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重点向薄弱初中倾斜,有效遏制“择校热”。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师资力量均衡
    一是根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及各学校教学需要,对教师实施动态管理,合理调整,及时补充,保障教师队伍稳定。2014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218名,特岗教师75名;2015年公开招聘教师290名,特岗教师300名,大部分分配到边远农村学校,有效解决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农村教师年龄断层等问题。
    二是在市直初中实施教师对口组团交流工作,充分发挥优质学校教师对薄弱学校教师的帮带作用,激活城区内教师队伍的内在动力,逐步达到教师资源的平衡,促进了市直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工作,2011—2015年,全市共安排1000多名城镇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其中市直学校475人,有103名市直教师到舞阳县偏远农村学校支教。推行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助学,定期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促进了城乡教师成长,更新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提高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工作,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制定《漯河市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工作方案》,对师德师风工作进行指导。
    四是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等,每年对万余人次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形成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多层次中小学优秀教师队伍。
    (五)关爱特殊群体,促就学机会均衡
    一是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本年下达市本级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预算标准为5000元,较上年提升3000余元。要求各县区、各特教学校对照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进一步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深化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制定了《漯河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高广大教师的业务素养,保障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原则,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帮扶体系和关爱服务阵地,以社区、村镇为依托,建立“四老家长学校”,以农村寄宿式学校依托,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302所,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思想、心理发展等问题。
    三是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目前,全市共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1437人,做到了“应入尽入”。
    四是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动态资助帮扶管理体系。每年投入3亿余元,用于各项学生资助,受益学生近30万人次,基本实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三、落实承诺事项情况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专题询问会上,市政府和各部门共做出16项承诺,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项是编制出台漯河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该规划已于2014年出台实施。
    第二项是出台捐资助学奖励文件,着手建立义务教育基金。目前,捐资助学奖励文件已制定,即将印发实施。
    第三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达标率达到100%,市政府及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攻坚计划。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按计划达标率达到100%。
    第四项是简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审批程序,实行绿色通道,建立联动机制。市发改部门根据国家最新投资管理办法,对教育项目实施分类审批,简化了审批程序。同时按照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指导县区发改部门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第五项是城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参照农村执行(小学530元;初中730元)。2014年,我市城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已达到小学生530元、初中730元;2015年,城市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已达到小学生630元、初中830元,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持平。
    第六项是建立安保经费投入稳定机制、长效机制,学校安全保卫人员经费纳入保障范围。从2014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学校安保经费的投入力度,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60万元安保经费,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安保设备配置、更新和学校安全保卫人员经费支出。
    第七项是规划4所学校解决淞江新区中小学缺失问题。市政府出台的《漯河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中,在淞江新区规划了4所中小学,确定了地址和办学规模。
    第八项是项目审批、执行教育用地规划上报市人大进行备案,向社会公示。《漯河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市规划部门及时将规划成果报请市人大备案监督,并在市政府网站及市规划局网站长期公示,保证了广大市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九项是新建2所学校,完成3个改扩建项目。目前,郾城五里庙正在进行拆迁工作;开发区实验中学正进行主体施工。漯河五中南校区教研综合楼、市实验中学综合教学楼、漯河五高教研综合楼3个改扩建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
    第十项是科学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由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是由省里直接核定到市级及各县区,跨层次、跨县区编制总量市级无法调整。市编制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市、县(区)根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及各学校教学需要,在各自人员总量内进行合理调整。同时,依托全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软件以及全市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了中小学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常态化和制度化。
    第十一项是重新核定、全额补足并增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县区机构编制部门对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造成缺员的,及时全额补充。同时,充分考虑人员结构和人员层次问题,除自然减员补充人员外,每年还适当增加补充数量。
    第十二项是落实优秀中小学教师退休后享受全额退休金待遇规定。经市政府专题研究,我市落实退休教师待遇执行时间从2014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所需经费按照现行经费渠道解决,以前的不再补发。目前,我市落实优秀教师享受全额退休金待遇的工作已全面执行落实,符合条件的教师工资待遇已足额兑现。
    第十三项是完善市区学校门前交通设施。市公安部门在交通拥堵学校门前增设了隔离护栏,埋设了隔离柱、隔离墩,对部分道路实行单行,引导非机动车走路边辅道通行,确保学校门前通行安全有序。
    第十四项是科学规划学校周边停车位,学校门前设工作岗,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市公安部门在学校附近周边道路新增临时停车泊位2000个,对学校门口两侧各50米范围内的临时停车位一律取消,对在上学、放学期间在校门口不按规定随意停放、影响交通的车辆进行抓拍处罚,定期向学校抄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交警、治安、社区等单位民警在辖区车流量大、高峰时段易造成拥堵的学校周边设立固定的“护学岗”,划定护学岗执勤的区域和路段,明确人员和职责分工,落实巡逻防控措施。市区执勤岗点由原来的36个增加到70个,最大限度地增加警力覆盖,确保路面畅通。结合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传活动,组织民警走进校园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上好交通安全第一堂课”、“典型交通事故讲堂”、“小手拉大手”、“护卫天使行动”、“交通安全主题基地体验行”等活动,全面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第十五项是开展学生户口公益性核查绿色通道,查处民警违规办理证件问题,打击伪造虚假证件的违法犯罪行为。市公安部门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户籍管理工作支持并服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通知》,切实加强领导,履行社会管理工作,保障相关工作落实到位。认真把好落户手续和户籍证明关,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户口核查2200余人次。
    第十六项是建立监控体系,房产证加编序号;帮助学校甄别房产证;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市房管部门严格按照住建部要求,在房产证自带防伪功能的基础上,又设置防伪条形码。每年学生开学报名期间,专门开辟房产档案查询绿色通道,及时受理、查询并出具查档证明,有力保障了教育部门划片区就近入学的需求。市文化“三馆”待建成投用后,即向社会全部开放。
    四、下步工作打算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关心支持和监督指导下,市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和省里的要求相比,与全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5—2017年,利用三年时间,拟在市区新建中小学12所,进一步扩充义务教育资源,全力解决学生入学问题;探索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托管办学的新思路,积极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采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捆绑式办学的方式,快速提升新建及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结合“全面改薄”和“扩充资源”工程,重点扶持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造和升级,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强市之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市政府将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市人大提出的审议意见,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用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地举措,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确保我市在全省率先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促进我市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