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9-06-27来源:


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情况的报告

——2019625日在漯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栗社臣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传染病防治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6月修订实施以来,市政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体系,狠抓各项防治措施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传染病总体疫情呈平稳下降态势,我市已连续22年无鼠疫、霍乱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炭疽、血吸虫病和钩体病乙类传染病病例报告,连续27年维持无脊灰状态,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常年维持300/10万左右并逐年降低,低于全省报告发病率水平。2017年,我市顺利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

(一)新发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有力有效

目前,我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全市共有87个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并全部实现VPN专网管理,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化,对国家39种法定传染病实现实时预警与监控。法定传染病系统报告综合质量评价率达到99.99%2018年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名。

全力做好疫情信息预警监测、疫情分析、风险评估、哨点监测等工作。坚持疫情发现、排查和报告工作常态化,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疫情防控。麻疹、人禽流感、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新发传染病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有力有效。2016年以来,共妥善处置了全省首例甲型H1N1、3起H9N2人感染禽流感、6例输入性恶性疟疾、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及流感等疫情,均未发生本地二代病例和疫情扩散传播,未发生因防控措施不力导致的传染病暴发和流行。

(二)艾滋病疫情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截至2018年底,全市报告现存活艾滋病人2052例,终审死亡876例,当年报告217例。通过开展“12.1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青春红丝带进校园活动”、“为艾行动”大型艾滋病防控专题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艾防知识,营造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检测监测覆盖面,在全市设置了10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119个艾滋病检测点和检测实验室,规范开展哨点人群监测、监管场所人员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2018年共筛查392615人次,筛查阳性293人次,确证阳性220人。规范开展艾滋病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全市设置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共23个,大力推广从诊断到治疗“一站式”服务模式,提高感染者和病人治疗的可及性和及时性,病死率不断下降。全力做好阳性育龄妇女随访、母婴阻断、吸毒人群美沙酮维持治疗等工作,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2018年,全市抗病毒治疗应治2052人,在治1840人,抗病毒治疗比例为89.67%,位居全省第三名。临颍县创建成为河南省艾滋病防治示范区。

(三)结核病防控工作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以实施项目带动、强化归口管理、加强患者管理为抓手,认真落实以提高患者发现、控制传染源、规范患者治疗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不断巩固结核病防治成果。舞阳县、临颍县结核病标准化门诊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圆满完成漯河市“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期评估并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登记确诊结核病患者4630例,其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586例,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1084例,患者发现、登记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治愈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等指标均达到省定要求,新涂阳患者耐药筛查率、耐多药患者纳入治疗率全省第一,耐多药高危人群筛查率全省第二。

(四)免疫预防与规划工作扎实推进

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相继开展了“免疫规划质量管理年”“免疫规划三提升”等专项活动,以全市67个预防接种门诊和24个产科接种点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实施“七统一”管理,强化人员培训考核和资质准入,不断提升免疫规划服务质量。召陵区、临颍县先后创建为“全省首批免疫规划示范县区”和“全省免疫规划标准化建设县区”。严格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进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各专用疫苗冷库均实现了自动温度监测、自动报警和远程监控功能,保证了疫苗质量。规范开展接种率预警分析及麻疹、AFP(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工作,认真落实接种证查验制度,积极推行“小豆苗”预防接种APP应用和“互联网+预防接种服务”,以“妈妈课堂”的形式普及预防接种知识,预防接种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普及儿童免疫,我市消灭了天花,减少了麻疹、百日咳、乙肝、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和死亡。目前,我市连续33年未发生白喉病例,麻疹平均发病率由疫苗使用前的700/10万左右,下降到3/10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由原来的9.67%降至0.32%。免疫规划疫苗平均年接种约70余万剂次,以乡镇为单位的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0%以上,重点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疫苗针对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均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五)其他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开展

一是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全市年临床供血量约14吨,100%来源于无偿献血。连续21年采供血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我市连续九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严格血液采集街头筛查和实验室两遍检测制度,对血液艾滋病、丙肝、乙肝等传染病项目全面开展核酸检测,有效缩短了病毒检测的“窗口期”,对经血液传播传染病实现了有效遏制。

二是规范处置医疗废物、污水。采取“集中上送”和“主动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全市年处理医疗废物约1200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覆盖率和规范处置率始终保持100%。全市13420张床位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均完成了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成为全省首个全面达标的地市。

三是预防性健康体检工作迎难而上。全市各级预防性健康体检机构年均体检逾12万人次,结核、肝炎等传染病检出率约9.0/万,有效防控了传染病通过食品、饮水和直接接触途径的传播,为漯河“食品名城”建设和食品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健康保障。

四是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实效。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全国卫生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取得长足发展。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卫生乡镇、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等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1个,省级卫生乡镇17个,市级卫生乡镇5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28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97个;省级卫生村63个,市级卫生村89个。

五是切实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对市政生活饮用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连续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在市政府网站等媒体公示,对不合格项目及时整改,确保了全市生活饮用水的整体安全,有效避免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全市生活饮用水合格率由2016年的80.1%提高到2018年的91.7%。

六是将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18年“民生实事”。2018年市政府将“65岁以上老人肺炎疫苗免费接种项目”纳入了“民生实事”。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疫苗和经费保障,完成了舞阳县5个试点乡镇共计1万名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目标任务,成为全省首个开展此项惠民工程试点的地市,为未来我省老年人群健康促进工作的创新发展开拓了思路。

二、主要做法

(一)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机制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充分给予保障和支持。市政府先后成立了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等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市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定了《漯河市突发传染病防控十三五规划》《漯河市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漯河市十三五结核病防治规划暨实施方案》等传染病防治工作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卫生健康、教育、公安、财政、人社、畜牧、民族宗教等二十多个成员单位紧密围绕《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落实,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建立了高效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二)宣传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市政府将“一法一办法”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纳入普法教育、培训考核和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学法用法学习和考核,全面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执业、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利用“3.24”世界结核日、“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时间节点,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二是在《漯河日报》、《漯河手机报》和漯河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三是以《健康知识大讲堂》、专家访谈、现场咨询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促进社会公众了解传染病防治知识,为传染病防治法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2016年以来,各部门年均印制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0万份以上,在报纸、电台和电视台刊发播放健康教育和传染病防治知识3000余次,累计开展健康巡讲50余场次。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市民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日益提升,2017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3.09%,高出全省2.88个百分点,具备传染病防治素养者超过1/5

(三)健全体系,预防控制卓有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控“三大体系”建设,不断夯实传染病防治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召陵区、舞阳县和临颍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及业务用房建设、整体搬迁已经完成,源汇区疾控中心办公实验综合楼也在建设之中,郾城区疾控中心办公和实验室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市疾控中心争取上级和我市项目装备资金一千余万元,建成“漯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全市疾控工作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独立设置了疾病预防控制科,有效整合了院内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报告、监测等资源,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得到持续加强。

二是加强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漯河市传染病医院作为以结核病诊疗为主的传染病防治医疗机构,200812月投入运行以来,全市传染病疑似病人、确诊病人的集中收治工作得到不断规范,年均收治各类传染病病例1600余人次,结核病等病例规范治疗比率逐年提高。根据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市卫健委适时在各有关医疗机构设置、调整传染病病例收治病区,确保随时有足够的传染病救治力量。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实现了日常防控的网上监督。在所有乡镇均设立了卫生监督协管站,实现了传染病防控执法监督全覆盖。以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管综合评价”为抓手,有效提升了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规范开展。加强医疗废物、医院污水处置监督、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等工作,做到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行动相结合。2016年以来,共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6454次检查,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7511份,立案处罚212家。

(四)提升能力,奠定防治工作坚实基础

人才培训培养方面。2016年以来,市卫健委等部门先后以疾控人才培养“534行动计划”、疾控管理人员专项培训、申办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办传染病防治专题培训班为载体,共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5800人次,实现了市、县区全覆盖;联合市总工会,先后开展了五届全市范围的“疾病预防控制岗位练兵和大比武”活动,锻炼了队伍,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优秀选手代表我市参加全省竞赛,共获得“环境卫生”等四个专业团体三等奖。

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共建有省级卫生应急队伍1支、市级卫生应急队伍11支,共计约180名队员和50余名志愿者。源汇区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市疾控中心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卫生应急示范单位”,牵头起草了《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并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学术奖决策研究成果一等奖”;市卫健委在2016年河南省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检验性拉动演练中获得 “团体三等奖”;在2017年卫生应急省级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团体一等奖”。

科技创新方面,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先后引进开展了麻疹、流感病毒的细胞培养、流感病毒的鸡胚培养和核酸检测分型等新技术,建成全市唯一一家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市中心血站开展了血液样品艾滋病、乙肝、丙肝的核酸检测,有效缩短了传染病检测窗口期。2018年,市疾控中心重点传染病防控创新型科技团队被授予“市级创新型科技团队”,这标志着我市传染病防控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五)部门联动,凝聚防治工作合力

为建立起卓有成效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在市政府的主导下,传染病防治各成员单位分工协助、密切配合,着力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疫情通报制度及部门联动机制,使学校传染病防控、艾滋病防治、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市公安局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吸食注射贩卖毒品违法犯罪行为,有针对性打击非法采供血整治行动,查处用艾滋病进行盗窃、抢劫等制造社会恐慌事件;市教育局认真落实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市民政局加强救助站和养老机构传染病疫情管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疫苗药品质量监管;市畜牧局强化动物疫情监测,建立高风险动物移动监管制度。近年来,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畜牧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加强协作,先后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特殊学校、福利机构、养老机构等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有效加强了特殊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出台了十项学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和工作规范,全面加强了学校疾病防控工作,创新性做法得到了省卫健委的充分肯定;建立起了疫情通报和联防联控机制,使全市布鲁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得到有效加强;规范管理活禽市场和加强疫情监测,有效控制了H7N9等人感染禽流感疾病在我市的流行。

三、存在问题

尽管全市传染病防治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容忽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面临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双重压力。结核病患病人数依然较多,淋病、梅毒等既往已控制传染病死灰复燃;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H7N9禽流感、登革热、输入性疟疾等时有发生。同时,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境外、省外出现的新发传染病随时有可能传入。二是人口和物资的大规模流动,增加了传染病跨区域传播的风险。三是联防联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传染病防控工作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必须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

(二)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不足,制约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财政资金保障仍显不足,还不能满足现实工作需要。疾病机构人员和工作经费没有完全纳入预算保障,预防性健康体检收费项目取消后所需耗材成本资金尚未纳入预算,市级大型食品企业健康体检工作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存在编制短缺、编外人员多、人员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待遇低等问题。同时,我市传染病防治队伍,特别是基层防治队伍,由于待遇普遍较低,传染病防治工作津贴发放不到位、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严重制约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仍需加强。舞阳县、临颍县和源汇区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防控等工作所需实验室装备,尚未达到国家有关装备标准。

四、下步打算

(一)高位推进传染病防治工作

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提升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比例,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传染病防治能力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为打造健康漯河,全面推进新时代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四三二一”工作布局做出更大贡献。

(二)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

进一步发挥好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广泛开展“一法一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防治知识的宣传活动。在已经成立多个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传染病防治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建立部门间快速响应机制,有效发挥各级职能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团体作用,落实好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

(三)持续加强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

逐步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为持续加强疾控机构等传染病综合防控体系提供充足保障。实施“大公共卫生”策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传染病防控网络,推进传染病疫情管理信息化建设,减少疫情社会传播。

(四)推动免疫规划事业快速发展

继续落实好国家免疫规划实施策略,以免疫规划标准化县区建设为载体,做到全市规范接种门诊全覆盖,不断提升免疫规划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第一类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筑牢免疫屏障。开展调查研究,力争将部分二类疫苗纳入医保目录,提高群众接种积极性。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市人大开展这次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健康和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关心,对于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今后,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将以此次执法检查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问题,以对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为我市“四城同创”、建设美丽漯河、健康漯河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