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落实“双减”政策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4-10-16来源:

  关于我市落实“双减”政策情况的报告

  ——2023年4月27日在漯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闫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落实“双减”政策情况,请予审议。

  一、“双减”工作开展情况

  (一)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双减”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成立了市级“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主导、教育协调、部门联动、县区为主”的工作机制,由教育协同相关部门,统筹谋划,有序稳步开展“双减”工作。领导小组相继组织召开全市“双减”工作推进会、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专班专题会,明确相关部门具体责任,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切实保障了“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治理

  校内强化减负增效,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规范课堂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开展教学视导,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成立21个学科工作室,开展教学合作和经验交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强化作业管理。建立“市级规划—县(区)推进—学校落实”三级联动作业管理机制,落实作业公示制度和统筹协调制度,加强作业内容、形式、总量的科学统筹,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全市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学校数、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学校数、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学校数均达100%。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评选优秀案例698个,并择优在线上展示,引导广大教师分层设计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三是实施课后服务活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采取“5+2”模式,即每周五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各类活动项目50余个,构建起答疑辅导、课外阅读、特长教育为主的课后服务体系。同时,发挥少年宫、科技馆等场所作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遴选聘用了200多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既丰富了学生课后生活,又减轻了家长接送学生负担。

  校外强化规范管理,重点开展两项工作:

  一是开展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和“备改审”工作。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我市原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28家,全部为线下培训机构,已完成“营改非”“备改审”工作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共计143家,后又累计压减机构122家,目前我市有义务教育阶段非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1家。

  二是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治理。相继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百日行动、“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预收费监管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执法,市县两级联动检查,以“零容忍”的态度查办了一批重点案件,严惩了一批违法主体,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例。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百日行动”中,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300余人次,检查校外培训机构1500多家,先后对20余家校外培训机构给予黄牌警告,对40多位机构负责人进行约谈,对25家校外培训机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2家违规开展培训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给予红牌关停注销。《漯河坚持三个强化凝聚工作合力 扎实开展校外教育培训整治联合执法》荣获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三)注重规范,实施常治长效

  相继印发《落实“双减”工作考评办法(试行)》《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考评办法(试行)》《漯河市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考评制度,推动“双减”工作常态化管理。校外培训治理形成执法常态,通过联合执法、定期执法、不定期回头看等措施形成执法常态;采取集中检查、分组检查、推磨式检查等方式把控执法过程;建立联合执法微信群,以日排查、日报告、周反馈等形式强化执法成效。公布市县相关部门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拓展线上举报渠道,在全省范围内首创“随手拍”小程序举报,坚持“凡举必查”,逐项排查核实,做到“底数清、问题实、处罚明”。“隐形变异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查处”工作共接到举报电话43件,举报邮件17件,“随手拍”举报有效线索39条,全部查处落实。

  二、“双减”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课后服务资源问题。我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收费较低,缺少专项经费补助,部分学校在所需设备购置、师资酬劳支付等方面捉襟见肘;现有专业教师较少,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部分学校场地受限,课后服务无法保证实施范围、服务对象全覆盖。

  二是“双减”队伍建设问题。各县区教育局所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股多为挂靠,从事“双减”工作相关人员往往身兼多职,个别时间分身乏术。专业执法队伍建立存在空档,现有监管人员多属于事业编制,无法取得执法证。

  三是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收费问题。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工作未进行完,预收费资金监管松散,预收费资金监管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双减”工作措施打算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双减”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群、宣传栏、主题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广泛深入开展“双减”政策宣传,让社会、家长、学生明确“双减”政策的实施意义,消除家长的疑虑,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是加强协同育人。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多方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家校育人责任,努力凝聚减负共识,防止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增负”。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查课后服务资金挪用情况,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管理,定期检查学校课后服务经费计划、收取、公示、支出等工作。严禁县区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挤占课后服务经费。

  四是加强保障支持。各级编办、财政等有关部门在编制、资金上给予保障支持,根据师生比例和学科结构补齐教师编制缺额;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实施财政补贴;同时,加强“双减”工作队伍建设,确保“双减”工作人员配置到位、资金支持到位。

  五是加强联防联控。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协调联动,牵头部门由市县政府负责人统筹协调,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常态化管理,畅通举报渠道,确保“双减”政策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