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来源:
关于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
——2023年12月26日在漯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周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2023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请予审议。
一、完成情况
2023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全市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面向社会公开承诺并集中力量办好10件24项民生实事。目前,24项民生实事已全部提前完成,其中大部分提前且超额完成。完成情况如下:
(一)扩大社会就业创业方面。全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2亿元;新增城镇就业3.53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全市改造提升27所学校;创建5所市级示范校、7所市级特色校。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方面。市直8家医疗机构、县区1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已挂牌成立感染性疾病科;2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完成。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从2023年1月1日起,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40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农村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达到572元/人月。我市共实施临时救助20461人次,发放资金1522.5万元;全市退休(退职)人员月人均增加111.28元,月人均增幅3.9%;全年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757套;对1026人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了集中救治。
(五)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面。汉江路(嵩山路—白云山路)、辽河路(嵩山路—交通北路)、湘江路(京广铁路—解放路)、嵩山路(黄河路—淞江路)、舟山路(黄河路—淞江路)及金山路沙河桥北引道6条道路人行道已全部改造完成;对天山路、乐山路、衡山路等18座泵站进行双回路电源改造;新建供热管网25公里,换热站20座,供热面积达240万平方米。
(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面。农村户厕改造1.1万户;农村老旧供水工程设施改造101处。
(七)打造绿色宜居城市方面。新建市区公园13个,新增公园绿地5万平方米;完成樟江东路、长江支路及月湾湖西路等道路14.5公里雨污水管网建设;新建乐道371.83公里。
(八)加强居民健康服务方面。开通133家门诊慢性病全流程线上申报定点医院,已成功通过线上申报备案1956人次;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及视力筛查30876人。
(九)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方面。优化私家车检验周期、网上预约车检、“交钥匙”便利办服务已全面落实到位;驾驶人C6考场投入使用;每天持续为3501名早班环卫工人、市区约550名早班公交司机供应爱心早餐。
(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澧河段景观工程已投入使用,房车营地综合体、“十里灯廊”、元宇宙等沙澧河文化风光带项目已完成;整合提升许慎文化园、雪霁花海景区、青龙河湿地公园等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幸福乡村游5号线路已开通;开展“礼赞二十大艺心永向党”文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293场;“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230场;举办全民艺术普及周暨文化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249场次。
二、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动落实,民生工作组织有力。市政府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重点民生领域高质量谋划实施民生项目,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市长黄钫、常务副市长乔彦强多次对民生实事工作作出批示。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周交办月讲评会议专题研究民生实事,针对推进中存在问题的民生事项逐项做出安排,提出具体要求。各位副市长持续关注民生工作动态,开展实地调研,协调推进民生工作。各责任单位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协调联动,狠抓具体落实,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统筹谋划实施,民生工作惠民利民。认真落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科学研判,统筹谋划,以“一老一少一青壮”为重点,围绕“衣食住行教医保”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受惠面广的事项,提出2023年市重点民生实事候选事项,经市人大常委会议研究审议后,提请市人代会票决。2023年1月5日,经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票决通过,最终确定2023年漯河市重点民生实事10件24项。市政府根据票决结果,印发了《2023年市定民生实事及责任分工》,突出抓好养老、教育、就业、医疗、文化、社会救助、环境改善、城市建设等民生工作,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三)全程监管督导,民生工作优质高效。建立健全民生实事全过程监督问效机制,分类制定民生实事工作台账,细化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工作标准,多层次全过程跟踪督办,每月对民生实事进展情况汇总梳理、分析研判、通报进度,每半年对民生实事完成情况进行集中核查,开展各类核查活动15次。建立民生实事全过程会商协调工作机制,对月度通报、集中核查中发现的进展缓慢、存在问题的民生实事事项,采取现场督办、会商协调等方式,找准问题症结,优化工作措施,全方位提升民生实事工作实效,确保民生实事优质高效、办成精品。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大民生”工作格局,建立市、县(区)两级联动、主要责任部门与相关责任部门配合联动以及责任部门内部配合联动等工作机制,凝心聚力,合力攻坚,不断丰富民生实事内涵,积极扩大受益范围,延伸关爱服务链条,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将民生实事办理工作纳入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年中和年底通过集中核查、综合认定、社会评议、县区部门互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排序打分和评先奖励。
(四)加强社会监督,民生工作温暖有感。探索完善民生实事全过程社会监督工作机制,积极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扩大实事影响范围,紧扣群众有感度,推动民生实事普惠共享、温暖人心。建立民生实事公开承诺践诺机制。民生实事确定前,面向社会各界、各县区、各功能区、市直各部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征求关于民生实事的线索和意见建议。民生实事确定后,组织实事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市广播电视台进行电视公开承诺,向全市人民承诺民生实事的具体内容、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年底组织公开践诺,向全市人民报告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和取得成效,并开展“群众最满意的民生实事”评选活动。建立民生实事广泛宣传机制。开辟《直播漯河·民生实事》专题,采用专题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通过市广播电视台、漯河日报、漯河发布、漯河新闻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民生实事工作成效和典型事例。建立民生实事社会各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广泛邀请市政府参事、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群众代表等参与民生实事集中核查活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市政府将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恳请市人大常委会继续加强对政府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我们将全力以赴、久久为功,持续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不断增强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