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来源:
关于贯彻落实《漯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工作的建议》情况的报告
——2023年12月26日在漯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金融工作局局长 丁二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金融工作局,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贯彻落实《漯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工作的建议》情况,请予审议。
今年下半年以来,在市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市金融工作局围绕“三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力提升信贷投放、切实做好“保交楼”和促消费等重点工作,创新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支持重点领域企业发展,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切实守牢金融风险底线。截至目前,全市存款余额增幅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幅全省第一、小额信贷和个人消费性贷款余额增速全省第三、精准企业贷全省第四、“保交楼”配套融资和清收工作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多项工作受到市领导肯定,为我市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问题整改情况
(一)金融助力改善消费条件
一是强化金融支持政策。修订《漯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试行)》,强化金融制度供给,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出台了《漯河市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保交楼”配套融资考核办法的通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保交楼”提供针对性、灵活性融资服务,找准融资切入点,加大配套融资投放力度。截至11月底,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0.37亿元,同比增长18.60%。
二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坚持“融资融智”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通过招引金融机构来漯开展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融资”,通过参股成立合资公司等手段利用合作方人才资源优势“融智”,持续加大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招引力度,为我市企业和个人经营消费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截至11月底,共引入类金融机构2家,分别为漯河市沙澧纾困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漯河德诺创业投资合伙企业,邀请客商来漯考察19次,外出招商13次。
三是创新银企对接形式。一是定期召开企业融资对接会,以融资路演的形式,现场商定融资方案,跟踪解决情况;定期排查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把企业问题分门别类,有针对性解决企业问题。二是围绕扩大金融覆盖面、提高银企对接实效,组织县区、市直单位、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政银企对接”百日竞赛活动,力争通过活动达成“百场万企”的目标。截至11月底,全市各县区累计举行对接活动108场次,对接企业9278家次,收集融资需求158.26亿元,投放贷款129.6亿元。
(二)着力提升金融促消费能力
一是丰富消费供给。引导各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消费供给支持力度,与商家共同开展金融促消费活动,支持消费供给持续恢复,丰富金融消费场景等,督促金融机构主动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合理增加消费信贷,重点满足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金融需求。截至11月底,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87.45亿元,同比增长7.9%,居民消费意愿正在逐步恢复。
二是推动服务升级。督促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金融产品,目前全市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与服务业特点相适应的小额贷款产品80余个;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如信用卡消费抽奖、分期利率打折等活动。截至11月底,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余额39.0亿元,较年初增加2.06亿元,同比增长5.58%。
三是促进个人消费。督促各银行保险机构将金融服务嵌入重点人群衣、食、住、行等消费场景,强化消费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满足重点人群“线上+线下”融合消费金融需求。市金融工作局印发了《漯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试行)》,将个人消费贷款增幅纳入2023年度银行考核体系,通过考核引导作用,促进个人消费贷款投放。
(三)努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出台政策文件,要求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执行收费减免政策,严格坚持合规收费、公开透明、减费让利原则,有效减轻企业财务压力。逐步优化小微金融办理流程,清理不必要的复杂环节,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前11个月,全市企业、小微企业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0.81、0.60和0.70个百分点,为市场主体减少利息3.06亿元、1.09亿元和1.23亿元。
二是逐步强化数字金融作用。持续推动“信易贷”平台扩面增效,通过进一步扩充风险补偿金支持企业名单库、扩充合作服务银行、发挥风险补偿金效能等方式畅通线上融资渠道,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走路”。截至11月底,平台累计注册企业170857家,累计融资申请6468笔,总授信金额367.69亿元,总放款金额329.06亿元。
三是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对接农业等重要领域。截至11月底,全市共发放小额信贷4518户、14701.37万元,总贷款余额户贷率40.79%,全省排名第三。统筹做好精准帮扶企业筛选、认定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加快审批流程。截至9月底,新增精准企业贷款10460万元,累计贷款金额5.49亿元,惠及8643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帮扶率51.44%,连续七个季度全省排名第四。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市金融工作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作为,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重点领域信贷环境不断优化。截至11月底,全市存款余额2037.26亿元,同比增长12.78%,全省排名第一;全市贷款余额1388.14亿元,同比增长11.15%,超额完成全市增长10.6%的任务目标;全市企业中长期贷款362.64亿元,同比增长31.9%,高于全省20.5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一。截至10月底,全市个人消费性贷款余额增速全省排名第三;全市存贷款合计3419.04亿元,同比增长13.1%,全省排名第五;全市保费收入50.33亿元,同比增长0.68%,增速全省排名第五。
二是“保交楼”配套融资工作精准有力。截至11月底,全市“保交楼”配套融资已实现投放项目16个、累计投放4.45亿元,“保交楼”项目整体交付率突破90%,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省定85%的任务。并已完成16个“保交楼”项目配套融资奖励资金发放,为中原银行、建行、工行、农信社4家银行发放“保交楼”配套融资匹配财政性存款3.47亿元,财政资金竞争性奖励性存放工作机制全省推广。
三是集中清收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在不良资产集中清收工作方面,省清收办发文要求其他地市借鉴漯河税费征管经验做法,11月10日,在全省不良资产集中清收盘活工作推进会上,张敏副省长两次对漯河提出表扬。截至12月24日,市农信社累计清收盘活4.4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3.61亿元)的123.22%,全省排名第一。
四是后备企业上市培育成效显著。支持我市红福实业公司成功收购1家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宝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功申请19家企业新纳入省定上市后备企业库,新增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二;全年共发放资本市场奖励资金894.4万元,有效激发了企业上市挂牌积极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人大常委会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询问是对政府工作的大力促进,开展好金融工作离不开市人大的监督支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改善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是创新政府构建银企对接模式。对标借鉴京沪等金融发达地区,不断健全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政银企对接活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金融支持。
三是推动数字赋能金融服务革新。完善“信易贷”平台功能,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信息共享,增设股权融资、供应链金融、社会融资、等功能模块,为企业搭建涵盖丰富金融产品和增值服务的一体化互联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信易贷”平台风险补偿机制,为合作金融机构通过“信易贷”平台发放的企业信用贷款提供风险补偿。
四是支持企业稳定房产市场发展。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治理完善、聚焦主业、资质良好的房地产企业稳健发展,按照市场化原则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积极稳妥推进“保交楼”配套融资工作,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
五是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指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在贷款利率、担保条件、贷款期限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政策。提高县域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创新推出一批定制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信贷产品,切实提升涉农主体融资便利度。
六是引入机构增强金融整体实力。以引进保险、证券、融资租赁、保理和产业链金融公司为目标,充分调动部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将上市公司引进和资本引入作为发展壮大市属国有投资公司的重要手段,鼓励各公司加大资产盘活力度,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项目、用项目引资金。
七是建设中心打造全栈服务能力。建设集银行、保险、证券、小贷、融资租赁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我市企业和个人提供各类金融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全面、集成化的金融服务,定期组织融资对接、路演、金融培训等相关服务打造“线上”(金融服务平台)+“线下”(金融服务大厅)双渠道共同运行的“有形”+“无形”金融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