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代表所提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3-12-27来源:

  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代表所提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2023年12月26日在漯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史耀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所提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总体办理情况

  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及各部门围绕“三城”建设,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持续领先的态势趋势。目前,256件建议已按要求全部答复完毕,其中,145件已解决或基本解决,101件已列入计划正在解决,因条件限制需以后解决或留作参考10件。建议答复后,收到市人大代表反馈意见表172份,电话随机回访代表近200人,反馈结果全部为“满意”或“基本满意”。办理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位推动。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对代表所提建议逐一建立工作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和落实举措,台账化推进工作落实。今年以来多次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市长办公会听取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研究解决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市领导督办重点建议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逐件阅批代表建议,定期研究调度分管领域建议办理情况,推动各项建议不悬空、快落实。

  (二)全程跟踪督办。完善代表建议审核交办、责任分工、会商答复、联系沟通、视察督办、核查评价、重点建议办理等工作机制,严把三道关口,形成工作闭环。一是严把源头关。逐件对代表所提建议审核研判、分类整理,精准提出审核、拟办意见,确保代表所提建议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实。二是严把办理关。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建议办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通过实地调研、定期督查、召开协商会议等方式,及时掌握各承办单位办理情况,加压推动工作落实。三是严把效果关。对建议办理情况开展“回头看”,对已解决或基本解决的,进一步提升办理成效;对列入计划的持续采取有力措施,逐项跟踪落实;对办理过程中人大代表“不满意”的,责成承办单位查找原因、限期整改,二次办理后代表仍“不满意”的,通报批评,并将其作为年底综合考评扣分因素,倒逼各单位高度重视、主动作为。

  (三)凝聚工作合力。一是建立四方协商机制。建立市人大相关委室、督查部门、人大代表、承办单位四方协商机制,通过沟通协商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合力推动建议办理落到实处,共召开四方协商推进会2次。二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按照“办前沟通、办中对接、办后反馈”要求,加强与人大代表的沟通联络,采取座谈协商、现场视察、线上交流等方式,听取代表办理意见,进一步提升办理质效。三是建立配合联动机制。探索完善协同配合、内部督办、考核评价等机制,加强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间的沟通配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建议办理的针对性和代表满意度。

  二、重点建议办理情况

  (一)徐亚辉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议办理情况。目前,全市已建成电动汽车公用充电站78座、公用充电桩1222个,其中2023年新建公用充电站26座、公用充电桩643个,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具体工作中: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成立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漯河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科学规划全市充电桩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二是加快项目建设。制定《漯河市2023-2025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争取省级奖补资金2880万元,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白云山路光电储一体化充电站、临颍县县域示范性集中式公用充电站等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市城投集团城区智能停车系统(配建充电桩)、市市政集团城区充电站等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建设。三是强化市场监管。出台《漯河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对充电服务费规范定价、明码标价,严厉打击乱收费现象。下一步,计划将全市公用充电站项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实现日常监管全覆盖。

  (二)张向云代表提出的“关于在我市公共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建议办理情况。投入70多万元,购置20台AED设备,分2批全部安装配备到位。其中,第一批配置在市高铁站、火车站、市民之家等10个点位。第二批配置在漯河市高级中学等9所学校以及人流量密集的会展中心等10个点位。同时,将公共场所AED配置管理工作纳入全市院前急救体系,科学调配AED设备使用,填补急救人员达到前的抢救“空档期”。开发微信小程序“AED”地图导航,发布使用攻略,多途径向大众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三)张慧芳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幼儿园规划建设”建议办理情况。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印发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方案》《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快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2023年投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6306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2080个,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91%。二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印发了《漯河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教职工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全市乡镇幼儿园事业编制均核定到校。2019—2023年,全市共招聘幼师315人,师资队伍持续壮大。三是创新办学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和领航幼儿园共同体共建工程,成立漯河市实验幼儿园等3家教育集团,组建漯河市市直幼儿园和郾城区实验幼儿园领航共建共同体,初步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幼儿园办学模式,推动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发展。

  (四)詹耀轩代表提出的“关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建议办理情况。一是落实支持政策。出台《漯河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漯河市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项措施》,实行“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推动全市200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二是创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模式。依托中原食品实验室、省食品中试基地、科创产业园等载体,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我市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市,产教联合体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省教育厅推荐上报教育部。三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主导产业水平。支持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申本,目前教育部已考察验收。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出台《漯河市重点企业引进人才工作细则》《漯河市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2023年全市工业领域新引进硕士以上人才210人,开展“万人助万企漯河在行动”专项招聘活动202场,发布招聘岗位8.2万个,1.5万人达成求职意向。

  (五)路文华代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办理情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全市稳经济108条政策措施、企业稳岗稳产8条措施,全力以赴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一是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家、“瞪羚企业”9家。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05家,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二位。35家“倍增工程”企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收的比重达到50%以上,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以上。双汇、金大地2家企业入选2023年省制造业头雁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双汇、卫龙、金大地入选省级产业联盟会长单位。二是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入选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3家、省制造业头雁企业2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漯河经开区、临颍经开区成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际华3515被评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漯河国际食品合作产业园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国际合作园区。三是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召开“万人助万企”周例会268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3.3亿元,解决企业用地、环评等问题436项,获评“万人助万企”优秀省辖市。四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省优化营商环境“五件事”,“免申即享”平台入选2023年省大数据优秀应用案例;整合30个部门政务服务事项351项,上线“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89个、居全省第1位,入选全国“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全省率先推行“证照联办”改革,办证时长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优化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推动12315、12366和水、电、气、暖等各类服务热线全面入驻;获得全国知识产权信用分级监管试点优秀等次,信用监测排名跃居全国第7位。

  (六)周金辉代表提出的“关于激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力漯河建设创新之城”建议办理情况。一是构建政策体系激励企业创新。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措施,累计发放、减免各类创新资金近10亿元。创新推出“六可选”人才服务措施,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800多人。二是打造创新平台支撑企业创新。高水平建设运营中原食品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257项,为256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57次,与14家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金额5730万元。新认定省级创新联合体2家,获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省级创新平台14家。三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31.5亿元,增长41.8%、居全省第2位;研发投入强度1.74%,居全省第9位、前进2个位次;规上工业企业“四有”覆盖率达85.1%、居全省第1位。四是加快转化成果引导企业创新。组织开展专家企业行、企业高校院所行等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39场次,500多家企业参加对接活动。建成省级中试基地2个、市级中试基地7个,上市中试产品294个,直接增加企业销售收入113.5亿元。

  (七)边晓辉代表提出的“关于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议办理情况。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贯穿乡村全面振兴全过程。一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9万亩,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80万吨以上。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占比全省第1,“菜篮子”考核、生猪产能调控考核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1位。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麦椒套种”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5G智慧农业种植面积超3万亩,5G智慧农田入选全国数字乡村典型案例。积极推进小辣椒、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培育临颍小辣椒、召陵枯河鸭蛋等“三品一标”农产品97个。加快以中粮面业为代表的面制品等6个全产业链建设,双汇牵头的河南省肉制品全产业链成为首批国家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25个,推动138家农业龙头企业、43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进入联合体,带动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实施“百村倍增、千村提质”行动,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兜底清零”,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98个、占比47.12%。培育产业兴旺星达标村352个、生态宜居星达标村1091个。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民直播销售员397名,实现销售额近12亿元。四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创建“美丽宜居村”259个。积极发展景观农业等业态,打造5条市级、27条县级农业生态旅游线路,接纳游客32万人次,综合收入近5亿元。舞阳县贾湖村等4个村成功创建省级康养旅游示范村,临颍县献街村等5个村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食尚年华乡村田园休闲游路线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行精品景点线路。同时,深入践行“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网格,深化农村“四治建设”,着力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八)崔顺梅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河湖管护力度创建美丽幸福河湖”建议办理情况。一是抓实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城乡黑臭水体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8条国省控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综合达标率由年初的62.5%提升至78%,澧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千吨万人”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04个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整治,498个入河排污口完成统一命名和编号。沙河(城郊段)成功创建省级幸福河湖,沙澧河(城区段)成为首批水利部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在全省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暨“五水综改”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二是强化系统治理。持续开展雨污分流改造,新改造排水管网35公里、47个小区实现雨污分流,累计改造雨污管网349公里、404个小区实现雨污分流,中心城区雨污分流覆盖率达到80.1%。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Ⅳ类标准。谋划实施水韵沙澧综合提升工程,引澧入颍、城乡供水一体化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9.0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95.37%。谋划实施“四水同治”项目30个,计划投资36.51亿元,完成投资31.67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86.7%。强化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736个村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整治坑塘9919处,农村污染物入河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加强日常监管。严格落实“河长制”,四级河长开展日常巡河5万多次,依法拆除违章建筑76处、查处非法捕捞问题700多起。建立24小时智慧监控系统,构建了立体化、全天候的监管体系。强化跨区域执法监管,制定《跨界河湖河长制联动方案》,与周边地市构建了高效的联动机制。在全省首创田长、河长、林长“三长联动、一巡三查”机制,经验做法全省推广。四是完善制度机制。新建河湖长等制度10项,颁布我市第一部涉河湖条例《漯河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将《漯河市澧河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确保河湖生态持续向好。

  (九)李香稳代表提出的“关于我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扩面增效”建议办理情况。加快研究出台《漯河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使用办法》,将“信易贷”平台贷款纳入漯河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金补偿范围,持续加大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建立5000万元的科技贷风险补偿金,累计投放科技贷14.47亿元、发放补偿金1000万元。出台《漯河市支持郑州银行漯河分行开展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实施方案》《漯河市政策性科创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5000万元科创贷风险补偿金资金池,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等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市科创金融贷款余额11.66亿元。

  (十)乔翠平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整治提升”建议办理情况。2019年以来,我市共整治提升老旧小区1303个,改造面积890万㎡,惠及居民10万余户。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改造方案,明确改造任务、标准,建立政府统筹、条块协作、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二是创新治理方式。成立业主委员会或业主自治组织,建立“业主缴费、财政支持、专业管理、全面覆盖”的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小区成立率86.6%、居全省第1、在全国领先。开展“红色物业”创建,成立物业行业党组织8个、小区党组织408个。三是开展专项整治。组建小区创文督导检查专班,对市区“六大周边”126个重点小区开展多轮次全覆盖检查,推动居住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有效的举措,高质量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推动更多建议落地见效、精准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