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来源:
漯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代表所提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
——2023年12月26日在漯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卫健委主任 宋耀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卫健委2023年办理人大代表所提建议的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按照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工作安排,市卫健委承担着“加快推进在我市公共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重点建议的办理工作任务。当前心脏骤停已成为危及群众生命的一大“杀手”,而“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建议的提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旨在通过配置使用AED设备,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以有效防止猝死、增加生存几率。我委高度重视,着力于“六个强化”,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重点建议顺利办理完成,群众反映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理落实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部署安排。市卫健委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专业科室抓办理”,以及“党组会议专门研究、工作会议专项布置、与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的工作机制,围绕建议办理认真组织调研、充分协调沟通、详细制定计划,多次召集专家和院前急救网络单位开展论证,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认真制定印发《漯河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会议,实行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统筹推进此项工作稳步有序落实。
(二)强化点位布局、合理设置。按照“试点先行、积极稳妥”的原则,分期分批做好AED配置。结合人员密度、出现突发事件概率及我市院前急救有关数据综合分析,突出实效、便于管理,首先选取重点公共场所试点配置,通过实地勘察,科学选址,做好与交通运输、文广旅、教育等部门沟通协调,先后分2批共确定20个投放点位。首批配置漯河市汽车站、高铁站、火车站、迎宾馆、喜来登酒店、金凤凰大酒店、丹尼斯郾城店、丹尼斯铁东店、市民之家、图书馆10个点位;聚焦“为学校装备AED,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的目标,合理选定漯河市高级中学、实验高级中学、第四高级中学、第五高级中学、实验中学、第二实验中学、第三初级中学、第五初级中学9所学校以及举办大型会议较多的会展中心作为第二批配置的10个点位。
(三)强化资金保障、安装落实。提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鼓励社会机构自发配置AED,吸引慈善组织、爱心企业捐款资助。在没有财政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自筹资金70余万元,购置了20台AED设备,由市中心医院负责安装保障工作,目前已全部安装配备到位。AED安装遵循“位置显眼、易于发现、方便取用”的原则,设置由心形内加电击符号图案、AED和自动体外除颤器字样组成的导视标示,使用醒目颜色、在设备明显位置统一标识。安排专人值守或安装电子监控,周边统一张贴操作说明、注意事项等内容,方便公众寻找取用,便于施救人员快速获取。
(四)强化设备培训、普及使用。明确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具体负责,实行片区负责制,联合建设有胸痛中心的医疗机构急救站,组织AED厂商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借鉴其他地市培训经验模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AED规范化培训工作方案,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计划、培训要求等,确保培训具有普适性。将拥有胸痛中心的医疗机构优先作为AED的使用培训机构,采取“知识讲授、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的培训模式,组织专业医务人员直接到AED点位,面对面开展培训,细致讲解技能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实战进行模拟操作,确保掌握使用原则和方法步骤。坚持“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线下共组织集中培训20场次(每个点位1场),现场参加人员100人(每个点位5名志愿者),并通过网络学习、微信学习等方式,实现AED投放点位从业人员使用培训全员覆盖。
(五)强化日常管理、压实责任。明确AED原则上由投放点单位或所有者履行维护和管理职责;市卫健委积极参与配合,统筹协助做好运行维护、耗材补充等工作。积极协调AED所在单位安装配备存放柜等防雨设施,落实专人专职负责制度,压实使用单位管理责任;建立以专业管理机构与应设置单位组成AED的管理、监督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方便、可正常使用状态,确保随时发挥作用、高效运行。
(六)强化宣传引导、科学普及。广泛开展AED知识科普,推进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多层面、多途径向大众普及医疗急救基本知识和AED的性能特点,让社会公众和单位企业能够正确了解配置AED的重大意义,提高对大众对AED配置和使用的认知度、主动性,使大众掌握基本的、必备的急救知识,扩大AED的知晓范围,为推动公共场所配置AED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责、社会参与”的氛围。党委政府高度重视AED配置工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市民群众反响良好,AED全面进入群众视野,成为各方高度关注、普遍认可的一项工作。《漯河日报》微信客户端10月26日发布了《能救命!漯河:新投放20台》文章,当日阅读量就超过万人次;《漯河手机报》发布了《能救命!漯河10个场所配备》《漯河:首批20台投入使用》文章,当日总阅读量超过1.5万人次。同时在实践中探索了“部门投入+社会各界捐赠购买”等多渠道筹资模式,支持鼓励慈善机构、基金会、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公共急救设施,努力让AED“多”起来、“活”起来,依靠全社会力量提升AED配置速度和覆盖的密度。
二是把AED配置使用纳入院前急救体系。AED使用已成为院前急救的有效补充,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为后续医疗救治争取到更多时间。如果有人拨打“120”呼救,当抢救现场需要AED时,“120”调度员在派出急救车辆的同时,会根据AED地图指引呼救者就近取到AED,填补急救人员到达前的抢救“空窗期”。另外,在取得AED设备后,“120”指挥调度人员还可以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规范使用,实现“隔空救援”。
三是提升了参与急救、关注健康的意识。通过AED使用宣传培训,采用传统和新媒体多层面、多途径向大众普及公共急救基本知识,强化了公众急诊急救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了全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群众健康素养得到提升,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通过“漯河市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我们还开发了“AED地图导航”小程序,发布AED网点地图和AED找寻使用攻略,完善全市AED机信息,确保一旦急需,群众可通地图导航找到最近的AED机实施急救,轻松找到“救命神器”。
三、下步工作打算
守护人民健康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市卫健委将继续紧盯AED后续配置和管理使用工作,积极履行职责,协调有关部门加大AED配置投入,科学规范指导AED布设使用,做好设备后续管理及维护,开展AED和心肺复苏的普及性培训,全力营造“人人关注健康、人人守护健康”的社会氛围。一是全力扩展AED配置投入渠道。积极争取财政保障措施,力争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以及培训、宣传费用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激励政策,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参与AED配置投入。二是多部门联合加强宣传普及。加强与交通、文体、教育等有关单位沟通,协同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同步纳入市红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计划,加大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另外,在设备投放时,可通过举办投放仪式、邀请媒体宣传报道等方式,向公众宣传AED有关知识,普及应急救护技能,提高公众对AED的认知度。三是争取纳入明年民生实事。市卫健委已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建议把“2024年在全市重点公共场所新配置1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提高群众对AED使用的主动性,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2024年市定民生实事,全力守护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健康安全。
不断增进群众健康福祉,是市卫健委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感谢市人大常委会长期以来对卫健工作的支持,也恳请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