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代表所提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3-12-27来源:

  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代表所提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

  ——2023年12月26日在漯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罗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办理人大代表所提建议的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建议办理情况

  今年,我局承办的重点建议为边晓辉代表提出的《关于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议》。接到建议办理任务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市政府分管领导进行了汇报,并迅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明确要求,落实责任,精心办理,确保了重点建议办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压实压细责任。成立重点建议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落实、业务科室具体承办”的推进机制和“办前了解背景、办中随时沟通、办后要出效果”的工作要求,明确一名局党组成员负责,产业科牵头,相关科站配合,合力推动建议办理,确保工作任务落实落细。二是强化沟通对接。建议办理过程中,积极与市商务局、文广旅局等相关单位沟通对接,并组织召开建议办理协调会,认真研究建议办理情况。多次与边晓辉代表沟通联络,并由一名班子成员带队到边庄村实地调研对接,当面征求意见建议,赢得了理解支持。建议办结后,又专门与代表见面,进行当面答复,得到了代表的认可和满意。三是注重办理实效。充分吸纳代表建议中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和美乡村建设的思路对策,研究制定了《漯河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三城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定期跟踪问效,确保所提建议落到实处,努力将代表的真知灼见转化为“三农”工作的务实举措,不断推动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主要工作成效

  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贯穿乡村全面振兴全过程。

  (一)立足于“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克服近年来最严重“烂场雨”等不利影响,全市上下统一部署,抢抓有利时机,精准调度机械人力,打赢夏粮抢收攻坚战,夏粮单产477.5公斤,居全省第四;总产105.68万吨,好于预期。“三夏”期间,央视10余次报道我市粮食生产经验,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省长王凯、副省长刘尚进来漯调研麦收情况,对夏粮生产给与肯定。坚持夏粮损失秋粮补,科学有序组织秋收,秋粮生产喜获丰收,总产79.29万吨、单产414.52公斤,圆满实现“以秋补夏”目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3.2万亩,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84%。16.9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全省第一。舞阳县代表我市在全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会议上典型发言,“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模式得到省厅肯定。

  (二)着眼于“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加快推进“三链同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建设优质生产基地。围绕“四优四化”,全市建设优质专用小麦126万亩,占比居全省第一。优质小辣椒常年保持40万亩以上,优质花生20万亩以上、优质食用菌5000万棒以上。狠抓“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蔬菜种植面积91.42万亩、产量180.59万吨,生猪出栏258万头,保障了“菜篮子”市场供应充足。全市现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省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基地和品牌农产品总面积69.2万亩。培育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石桥乡三角村白鹅、王岗镇辣椒入选全国第12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名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围绕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冷链肉制品、预制菜、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6个产业链,建立“一链一图谱六清单”,推进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培育了以双汇为代表的肉制品、以中粮面业为代表的面制品等6个全产业链,双汇牵头的河南省肉制品全产业链成为首批国家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千亿级产业,越来越多的双汇、卫龙等“漯字号”农产品走出国门,丰富了“世界餐桌”。坚持链园一体发展。重点打造国家级、省级链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以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3个省级为骨干、21个市级为支撑、20个县区级为基础的全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系。支持双汇发展、中大恒源争当全省冷链食品产业联盟、食药同源产业联盟“盟主”,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标杆,我市成为中国生态食材食品示范城市、中原药食同源功能食品科技创新示范城市、践行大食物观先进市。积极发展新兴业态。加快数字农业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临颍县成为全省数字乡村示范县、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5G智慧农田入选全国数字乡村典型案例。依托信息进村入户运营商、优质电商直播平台等,培育农民直播销售员397名,农村电商销售额居全省前列。联合推量直播基地、漯河电商协会,邀请15名网红主播来漯开展26场助农直播活动,实现交易额500多万元。积极对接京东等线上平台,加大香菇等30多个种类农特产品的推介力度,实现销售额近12亿元,有效助推了特色农产品上行。

  (三)致力于“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9.1元,增幅8.3%,超过省定目标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位。推广稳粮建链增收模式。探索实行“建良田、育良种、推良法、铸良品”全链条粮食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粮食主产区稳粮增收、稳产增效新路径,全市推广36万亩“麦椒豆”套种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一亩田万元钱的路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百村倍增、千村提质”行动,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下村“兜底清零”,年经营收益达到20万元以上的村598个、占比47.12%,村级“造血”功能持续增强。组建上中下游主体衔接、大中小微企业分工联合体22个,带动25万户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牵头推进产业兴旺星和生态宜居星创建,全市培育产业兴旺星达标村352个,生态宜居星达标村1091个。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利用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等项目,安置暂时难以返岗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1.3万多人,利用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累计吸纳劳动力就业2万多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动力1.2万人。

  (四)聚焦于“美”,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坚持以“和”的理念凝聚人心,以“美”的表现擦亮底色,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改善提升村容村貌。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累计改造卫生厕所34万户,创建“美丽宜居村”259个,“环境示范村”588个,“整治达标村”357个。全面推行“1133”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了镇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监管全方位、保洁全天候。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积极发展景观农业、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研学教育、休闲垂钓等业态,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旅游产品。全市打造能体验乡村生活、农耕农艺乐趣的5条市级、27条县级农业生态旅游线路,累计接纳游客32万人次,综合收入近5亿元。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被确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入选2023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行(夏季)精品景点线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创新推动乡村治理“网格管理”,深化德治、法治、自治、素质四治融合,推动乡村和谐善治。全市“星级文明户”认领率达100%,“十星级文明户”比例连年上升。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土地和资金等要素保障不够,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村庄实用性规划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部署要求,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落实落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有效盘活闲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保障新增用地指标。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支持参与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农房入股、农机具入股等方式绑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二)抓好稳产保供。以全域创建高标准农田为抓手,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万亩以上,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87%以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10万亩、产量稳定在185万吨以上。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为抓手,加快城供蔬菜基地建设,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90万亩(复种)以上;加强生猪产能调控,确保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18万头以上,全年生猪出栏达到300万头以上。

  (三)壮大特色产业。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持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化“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在持续做大做强3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产销衔接,培育壮大优质小麦、辣椒、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集群。围绕“食品+”理念,提高农产品对食品工业原料需要的适配性;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加快推进“四级联创”,支持舞阳县、郾城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依托临颍辣椒、舞阳食用菌已发展成熟的产业,整合产品、交易、物流、服务等资源,培育更多像“颍山红”“文峰香菇”“舞阳麻鸡”等特色品牌,创建一批“漯字号”品牌。

  (四)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稳岗就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加快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广“麦椒豆”等套种模式,在现有36万亩的基础上,再推广扩大20万亩,推动生产方式转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广“三方分享”利益联结模式,持续探索二次分红、托管服务、金融保险助农等新方式,带动企业、农户和村集体共同发展,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16个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财产增收。

  (五)建设和美乡村。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开展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和美乡村建设、五星支部示范村集群建设,助力漯河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临颍县、郾城区和舞阳县2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开工落地。持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力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2%以上。高质量打造幸福乡村生态旅游线路,将美丽乡村、休闲农庄、传统村落、古建村落、历史文化遗址等有农村特色和亮点的村庄连点成线、以点带面、推介传播,实现沿路沿线村庄生态宜居、和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