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时间:2025-06-20来源:

  关于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

  ——2025年6月18日在漯河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联动监督视察调研组

  

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耀军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联动监督视察调研组对全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开展视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联动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心谋划,联动推进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老年助餐服务联动监督工作,召开主任会议,研究审定联动监督实施方案,李思杰主任对该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思杰任组长,副主任刘耀军任副组长的联动监督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联动监督视察调研组。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积极主动对接省人大社会建设委,精准把握联动监督工作要求。秉持“全覆盖调研、精准化把脉”原则,市人大常委会联动监督视察调研组深入全市五个县区及市属功能区实地走访察看,全面了解我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各县区人大常委会迅速响应,组织代表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开展调研工作。市、县(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融入、履职尽责,建立起“人大主导、部门协同、代表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督合力。

  (二)多措并举,汇聚民意

  创新开展“聚民意暖民心办好助老‘食’事”主题活动,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特别邀请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养老方面建议的10名领衔代表参与联动监督。拓宽民意征集渠道,线下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等阵地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意愿;线上通过小程序数字化平台发起问卷调查,共有1456人次参与。全市各级人大组织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听取民政、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工作汇报,掌握老年助餐政策落实、设施建设及资金保障等情况;与运营主体、社区工作者、老年用餐群体面对面交流,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三)靶向施策,务求实效

  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政策专题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深入剖析政策要点与监管重点,提升代表调研的精准度。调研组赴广西、贵州等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考察学习,实地观摩当地助餐模式,督促民政部门学习外地经验做法,为提升我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提供实践参考。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实地察看等方式,找准找实问题,把“边监督、边反馈、边整改、边提高”贯穿始终,发现问题及时交办,督促政府部门改进落实,切实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改进工作的“成绩清单”。我市老年助餐服务联动监督工作的相关经验做法于5月16日在《河南法制报》刊发,3篇相关新闻稿件在省人大网站发布。

  二、老年助餐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均衡、便利实惠、安全可靠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一)助餐机制逐步建立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多次召开全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根据上级精神及漯河实际,出台《漯河市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制定《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务建设指引》《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务质量监管工作指引》《漯河市老年助餐服务规范》(“两指引一规范”)等文件,为全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提供政策支撑。

  (二)设施布局初步构建

  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点197个,依托现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大众餐馆等场所合理嵌入助餐点,实现“全市40%的城镇社区和10%的行政村覆盖老年助餐服务,每个街道(乡镇)都有1个能够提供配餐服务的老年食堂”的目标任务。统筹523.2万元补助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800万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模式,吸引23家餐饮企业加入助餐服务体系。为74个助餐机构配备适老化餐桌782张、适老化餐椅3108张等共计29个品类5557件设施设备。

  (三)多元模式驱动服务

  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引导各县区挖掘优质助餐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如以临颍县双楼村康乐爱心食堂为典型,鼓励农村老年助餐工作因村施策、探索便利实惠的老年助餐服务机制。坚持资源整合与改造升级并重,发挥市场机制优势,采用双线推进模式,不断完善助餐网络,扩大服务覆盖面。推行“公建民营”“公建公营”“社会化运营”多元模式,吸引红百粮、德祐聚等知名品牌及养老机构参与,构建“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筹资机制,降低成本,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进一步扩大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

  三、存在问题

  (一)服务供给不够精准​

  老年助餐服务在资源布局、供需匹配和餐食供给方面存在短板。资源布局上,助餐服务存在覆盖盲区,部分助餐点位选址未充分考量老年群体分布,部分失能、独居老人难以便捷获取服务。需求统计层面,对老年助餐人数、就餐习惯及价格承受能力缺乏全面摸底,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脱节,精准化程度不足。餐食供应方面,菜品较为单一,多依赖快餐类餐饮机构,既无法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口味偏好,也缺乏针对慢性病、高龄等特殊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营养餐食设计。

  (二)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老年助餐服务兼具半商业半公益属性,当前助餐服务中,除省级安排的财政补助资金外,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匮乏。城区助餐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面临人员短缺、客流不稳、利润微薄等困境,可持续运营后劲不足。农村助餐工作多依赖政策支持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投入,相较城区面临更大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当前老年助餐服务运营模式多局限于传统堂食形式,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及老年人多样化的用餐需求。

  (三)监督管理仍需加强​

  老年助餐服务缺乏涵盖全流程的标准化制度,食品安全监管不足,部分助餐点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仅停留在纸面,食品采购溯源、食品留样、餐具消毒等关键环节执行不到位。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两指引一规范”等政策文件落实不到位,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联合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协同高效的监管合力。

  (四)政策宣传力度不大

  宣传方式单一且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农村地区主要依靠村干部口头通知,城区宣传内容未围绕政策解读、服务细则及点位分布等核心要素展开,老年群体对助餐服务的认知深度不足。典型经验的推广存有短板,尚未建立系统化的优秀案例挖掘与传播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助餐服务的推广进程形成制约。

  四、意见建议​​

  (一)强化统筹协调,精准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作用,开展全域摸排,全面掌握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助餐需求,重点关注高龄、空巢、失能、半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就餐情况。完善提升已建成助餐点位服务功能,科学布局新增助餐服务点位,逐步扩大助餐覆盖面。建立老年人饮食需求动态数据库,实时更新助餐意愿变化情况,提供精准供餐。​

  (二)创新运营模式,增强发展动能

  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通过“向上争、向外引、向内聚”方式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引导中央厨房、连锁餐饮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老年助餐服务,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助餐服务。搭建线上服务系统,丰富送餐模式,提升服务便捷水平。支持助餐企业研发适老化菜品、低糖低盐食品等特色产品,满足老年群体健康需求。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助餐+农产品销售”“助餐+康养体验”等跨界模式,促进助餐服务与乡村振兴、健康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三)完善监管机制,筑牢安全底线

  建立覆盖全流程的老年助餐服务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助餐点位备案管理。落实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老年助餐运营、服务和安全的监督检查,指导老年助餐点位完善安全保障、监督考核、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制度。组织供餐工作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服务规范等专题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组建老年助餐服务观察员队伍,广泛吸纳社区居民、媒体代表等参与监督,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四)深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创新宣传形式,针对老年群体信息接收习惯,加强助餐地理位置、服务项目及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社会知晓率。充分发挥助餐服务示范单位与先进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热情,营造全民关注、支持老年助餐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