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1来源:
漫步河南漯河街头,占道经营的摊贩踪迹难寻,分类整齐的垃圾桶点缀街巷,背街小巷的泥泞路变身整洁步道……市民眼中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既源于《漯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深入实施,更得益于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的“立法—检查—督办”全链条闭环监督机制。这部诞生于漯河地方立法实践的“城市管理公约”,在闭环监督的护航下,从“纸面条款”化作“治理实效”,让沙澧河畔的现代化城市风貌愈发清新雅致。
精准立法:小切口回应大民生
“立法不能闭门造车,要让群众的‘急难愁盼’成为法规的‘关键词’。”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启动《漯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立法工作时,便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为核心原则。2017年立法调研阶段,百余名各级人大代表组成“立法前哨队”,深入街道社区、临街商铺、集贸市场等基层单元,开展多轮次、地毯式走访,把群众的诉求精准收集、系统梳理。
“当时在源汇区老街走访,商户们愁眉苦脸说‘门前三包’责任划不清,出了问题互相推;居民们则盼着能管管流动摊贩,让孩子上学的路别那么堵。”参与调研的市人大代表路文化回忆,“这些来自街头巷尾的声音,都被我们一条条记在本子上,最后变成了法规里的具体条款,这样立出来的法才真正贴民心。”最终,代表们从调研中锁定了“门前三包”责任界定模糊、流动摊贩占道、建筑垃圾清运低效等12类群众呼声最高的城市治理顽疾,为法规精准立法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法规审议阶段,漯河市人大常委会下足“绣花功夫”。针对城管、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市容管理中偶尔出现的职责交叉、标准不一等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合城环工委、法制委及行业专家,接连开展8轮专题论证。“以前各部门管市容,有时候难免‘各管一摊’甚至‘互相打架’,经过这几轮论证,不仅把权责边界划得明明白白,还把咱们漯河自己摸索出的‘商户自治联盟’‘网格化治理’这些好用的办法写进了法规,这可是咱们漯河独有的‘治理密码’!”市人大城环工委主任晋民伟在论证会上感慨道。
“开门立法”是这部条例的鲜明特色。立法过程中,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召开11场立法听证会、专家论证会,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及商户代表发放300余份征求意见函,还通过《漯河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累计收到20余条有效建议。针对“夜市经营是否该划专门区域”“垃圾分类设施怎么布局才方便群众”等争议问题,专门组织市民代表与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协商。
2018年1月1日,《漯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漯河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二部地方性法规,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接地气的城市管理指南”。
动真碰硬:执法检查直击痛点
“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监督检查就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漯河市人大常委会深知,一部再好的法规,若不能落地执行,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自条例施行以来,常委会把监督条例落实作为重点,打出了“专项调研+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的监督“组合拳”,确保法规条款真正从“纸面”走进“现实”。
2024年10月,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汇川带领执法检查组,采取“明察+暗访”“现场检查+群众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舞阳县城乡生活垃圾转运站、市区智慧城管指挥中心、郾城区会展中心垃圾中转站等12个关键点位,实地查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市容管理执法等情况。在召陵区黄河路城市公舍周边,检查组发现几家商户把货物摆到了店外,当即现场交办城管部门整改;看到智慧城管平台部分区域数据更新滞后,直接要求技术人员当场演示操作流程,明确整改时限。
“以前总担心检查‘走过场’,这次是真不一样,发现问题当场就‘亮剑’,还盯着后续整改,这股‘钉钉子’的劲头,让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了人大监督的硬气!”随行的市城管局局长郭海平忍不住点赞。
人大代表的深度参与,让执法检查更具“民生视角”。每次检查前,常委会都会邀请熟悉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大代表提前深入社区、商户调研,把群众的“心里话”“烦心事”收集起来;检查过程中,代表们既当“监督员”,仔细核查条例落实情况,又当“宣传员”,向商户耐心讲解条例条款。2024年的执法检查中,代表们提出了“优化夜市经营时间”“在学校周边增设临时停车泊位”等8条建议。最终,城管部门根据代表建议,新增夜市规范经营区6个,既满足了群众夜间消费需求,又避免了占道经营乱象;新增停车泊位3000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真正化解了民生需求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
闭环督办:审议意见落地有声
“发现问题只是起点,推动问题解决才是监督的最终目的。”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跟踪督办—满意度测评”闭环督办机制,确保每一次监督都有始有终、有果有效,让法规落实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
2024年10月29日,漯河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了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针对检查发现的“条例宣传不深入、执法流程不规范、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形成了专项《审议意见》,明确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限期整改。为了推动《审议意见》真正落地,市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督办组,自2025年3月起,多次深入城市管理一线,与执法人员、商户代表、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摸清整改“堵点”;2025年8月,督办组又围绕夜市治理、绿化养护、“双违”治理等重点,到12个点位实地核查,逐项检查问题整改是否到位。
“督办组不光看我们的报告写得好不好,更要看实际做得怎么样,还会随机拉着群众问感受,这种‘较真’的态度,逼着我们必须把问题真整改、改彻底。”参与督办的市城管局工作人员坦言。
面对人大监督,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拿出“真招实策”回应群众关切。市城管局聚焦“宣传不深入”,打造了15处街头游园、环卫工驿站等法治文化阵地,邀请人大代表、青少年担任“城管体验官”,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群众更懂条例;针对“执法不规范”,建成全省唯一的城管执法智慧调度系统,安装791套高清视频监控,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单日最高可语音纠正违规问题1000余起,80%的问题在预警环节就得到解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快编制《漯河市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从源头破解“停车难”;市住建局则聚焦“要素保障不足”,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口袋公园建设等民生项目,目前已建成口袋公园56个,改造老旧小区669个。“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一建好,老人遛弯、孩子玩耍都有了地方;老旧小区改造后,水管不堵了、墙面也新了,住着越来越舒心!”受益居民通过人大代表,把心里话反馈给了督办组。
2025年8月26日,漯河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并全票通过满意度测评。“从发现问题到推动整改,再到满意度测评,整个流程一环扣一环,看到政府真真切切解决了咱们老百姓关心的事,我们对这次督办工作特别满意!”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周良辰在表决后表示。
如今,《漯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已施行近7年,在闭环监督的推动下,漯河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城市道路机扫率均达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9.01平方米,城市乐道超1000公里,居民幸福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漯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全链条闭环监督,不仅让一部地方法规释放出治理效能,更探索出了一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为新时代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提供了“漯河样本”。